峨山县司法局以“五服务”赢民心 奏响为民办实事最强音
近年来,峨山县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职能职责,进一步强化履职担当,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从解决好人民群众在司法行政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着手,在察民情中定准对象,在访民意中摸准需求,在出实招中找准接口,不断寻求司法为民的新方法、新途径,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解民忧、办实事,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不断提升推动司法服务转型升级,奏响为民办实事“最强音”。
抓实法治宣传服务聚民心。围绕宪法、民法典等重点法律法规,按照年度重要节点普法宣传清单和普法日历,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12.4”宪法宣传周等宣传节点和城乡赶集日,组织干部职工、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广泛开展“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送法宣讲和宣传活动。2023年以不同形式开展法治宣讲活动13场次,宣传活动28场次,受众达1.3万余人次。深入推进城乡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广场、公园、院坝,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主阵地,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的熏陶,为推进法治文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通过向上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8万元在双江街道练江社区南苑小区打造了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法治元素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群众“能看、能玩、能学”的公共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集党建、法治、科普、彝乡文化等各类主题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休闲亭等不同形式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20个,基本实现城乡78个村(社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全覆盖,有效推动了普法方式从过去的说教式、灌输式向主动学法、自觉接受转化。全面推广实施法治声音“村村响”惠民工程,有效依托全县78个村(社区)“乡村应急广播”平台,大力开展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将百姓最期盼的服务需求送到家门口,足不出户享受惠农服务、知悉法律政策和科普知识。“村村响”广播不仅为村民送去了欢乐和精神食粮,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增进了邻里的情感交流,促进了邻里和谐,给宁静的乡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23年推送涉及酒驾、电信网络诈骗、家庭暴力等“以案释法”广播宣传音频11期,通过法治宣传短视频、“峨山法宣在线”微信公众号、电子显示屏、布标等载体,全方位、立体式向群众提供法律宣传服务,不断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组建以党校教师、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及律师等专业人士为主的66名“八五”普法讲师团1个,组建由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80名“八五”普法志愿者服务队1支,培育基层群众身边“法律明白人”390名,架起了法律服务惠及更多群众的“连心桥”。2023年开展各类法治讲座和宣传活动3040余场次,受众达31.3万人次,积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在全县有力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使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抓牢便民举措服务暖民心。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快车”,锚定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细微处入手,不断拓宽法律服务渠道,将法律援助、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包”送到群众身边,着力让人民群众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得到更多的实惠。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建成县、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8个,配置90台法律服务机器人分发到各中心和工作站,全县8个乡镇(街道)、78个村(社区)基本实现法律咨询、法律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随时办”,让“便民、利民、惠民”暖心举措落到实处;全面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2023年,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918件、公证案件162件,解答法律咨询4590余人次,有力维护了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全县1130名行政执法在岗人员专题业务培训,旁听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活动,不断提升行政执法水平。积极探索“互联网+行政复议”新模式,在基层各司法所设立行政复议代办点,把行政复议办案窗口向基层延伸,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2023年,受理行政复议案件7件,办结6件,正在办理中1件,办结率达85.7%。积极探索法律服务“一线工作法”,把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内部。聚焦全县用工30人以上的71家企业,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外来务工、劳务合同纠纷、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工权益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广泛开展“上门普”活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务,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法律难题。2023年全县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388场次,通过“面对面”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多渠道为农民工解决拖欠工资4720余万元,在有力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抓细特殊人群服务安民心。加强规范完善对社区矫正对象常态化监管措施,创新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培训、上门走访、谈心谈话、办好事实事等系列有感情、有温度的活动,深入了解矫正对象在医疗、就业、就学等方面亟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及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勉励他们提振精神,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主动增强融入社会、感恩社会的意识,让社区矫正对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2023年,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谈心谈话活动708人次,组织开展集中教育学习活动956人次,组织参加公益活动916人次。同时,充分依托辖区社区民警、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社区网格员、普法志愿者等基层多方力量不断强化常态化监管措施,及时收集动态情报信息,全面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状态、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特别是在重要节点和节假日期间,加强上门走访力度,实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全力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目前全县在册社区矫正对象92人,无脱管、漏管现象。加强对刑释解矫人员的安置帮教措施,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询问等不同方式,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有落实。目前在册刑释解矫人员772人,已落实责任田632人,从事个体经营135人,其他方式安置3人,原单位安置2人,安置帮教率和衔接率皆达到了100%。充分利用远程探视系统,配合监狱做好服刑人员家属视频会见工作,为监所服刑人员与家属亲情交流提供服务,2023年累计提供远程视频会见活动93人次,协助法院利用远程探视系统开展远程开庭活动2场。
抓好为民解忧法律服务贴民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提升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聚焦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坚持抓早抓小、深入摸排、及时化解,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化解在村组,实现“枫桥经验”本土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队伍主力军作用,全县1199名人民调解员深耕基层,切实为群众纾难解困,将一桩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及时回应“急难愁盼”问题,将一件件群众“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变成“暖心事、省心事、舒心事”,奋力书写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2023年,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87次,预防矛盾纠纷156件,调处矛盾纠纷457件,调处成功456件,调处成功率达99.78%,涉及标的298余万元。
抓紧重点对象普法服务稳民心。聚焦农村初中文化以下、法律意识淡薄群体等普法重点对象,围绕邻里关系、经济纠纷、婚恋家庭等方面矛盾纠纷,深入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以“小支点”撬动“大普法”。组织干部职工、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78人深入岔河乡、化念镇重点对象家中开展“一对一”普法服务帮教活动,送去丰盛的“法治服务大礼包”。通过用方言俚语“面对面”与当事人拉家常、聊身边事,“零距离”悉心倾听心声,认真记录诉求和意见,不断与当事人拉近距离,增进感情,构筑干群关系“暖心桥”。通过“零障碍”讲法律、讲政策、讲道德、讲情理、讲乡情、讲利害关系以及开展心理疏导、行为引导、化解纠纷等方式释法明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引导当事人在处理琐事口角、婚恋家庭、邻里关系、经济纠纷等矛盾中要采取正确方式化解纠纷,全力遏制“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