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五个做法”提升普法实效 铸牢法治根基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怒江州司法行政部门以抓“关键少数”为切入点,采取5个做法,做到“三化”和“两个特性”相结合,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为平安怒江、法治怒江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抓好“三化”奏响法治宣传主旋律。一是“专业化”。组建了由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的具有良好法律素养、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思路较新的法律服务志愿队,为走出怒江普法新路子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通俗化”。从村“两委”班子、人民调解员等具有一定法律意识和责任心的人群中遴选出1441名“法律明白人”,让“以案释法”近在咫尺,“可观”“可感”“可读”。三是“网络化”。“线上”普法方式不断优化,以两微一端、主流媒体、法治微电影、直播等方式,持续多频次推进“以案释法”案例,乡(镇)普法微信群、“法润云南”等微信群多频次推送各类“法治套餐”,让法律知识的学习变得“触”手可及。
聚焦“两个特性”走实边疆普法路。一是“地域性”。以“法治固边防”“法治宣传边关行”等专项普法宣传为依托,组建“普法服务小分队”深入村寨开展法治宣传,与守边固防相结合,极大提升了普法成效。二是“时代性”。紧扣新时代主题,突出普法重点,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等重点内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点、线、面结合,打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法组合拳。为破解怒江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法难题,针对怒江“边疆、民族、山区”这一实际,摸索出一套“管面、穿线、联点”的工作方法。“管面”即以“五用工作法”(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将民族与法治贯穿,让普法更贴近民心。“穿线”即以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为载体,畅通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法网络。通过法治文艺汇演、现场法律咨询等形式,在边境一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法用法热潮。“联点”即以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活动为延伸,激活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普法末梢,依托边境派出所、司法所,扩大边境普法工作覆盖面,开展法律宣传咨询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全力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从“一家独唱”到“全员合唱”,普法责任制全面推进。“八五”普法以来,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有效融入立法、执法、司法环节以及各类公共管理服务中。各县市各部门普法宣传题材和成效创出新高度。一些好的作品也被《今日说法》刊播,经过多年探索,普法工作已实现从“主管部门独唱式普法”到“全社会合唱式普法”的转变,大普法格局已初步形成。
多方位打造法治文化阵地,营造浓厚法治文化氛围。目前,全州共建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县市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9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让法律知识贴近群众身边、让法治理念走入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