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滇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视察耿马法院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方的风土民情与相邻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有什么不同?地方法院在审判执行、纠纷调解等方面工作中有何亮点?作为又一个边关法院,耿马法院在涉外涉边工作中成果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和期待,8月20日,30名驻滇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辗转来到耿马县,对耿马法院相关工作及当地民族文化、法律文化等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首先参观了耿马法院挂钩帮扶的四排山乡石佛洞村和该村村史室、诉讼服务站、电商服务站等建设情况,对该村的历史人文背景、耿马法院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以及挂钩村司法便民服务上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作了了解。
石佛洞村是一个典型的佤族村,也是临沧佤文化的前沿阵地。在这里,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是什么样的?地方特色经济又是什么?邻里的矛盾如何化解?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耿马法院从实际出发,以建设民族旅游示范村为目标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依托产业合作社,将该村传统织布作为特色文化产业进行推广;依托“互联网+”项目建设,推动织布工艺品、农产品等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深化司法为民,耿马法院还在村委会设立了诉讼便民服务站,充分发挥双语法官优势,整合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力量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切实把诉讼服务延伸到基层“最后一公里”。现该村已连续三年刑事案件“零”发案,也真正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的建设目标。
随后,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来到耿马法院,参观了诉讼服务大厅,现场观看了讲解员对自助立案系统、诉讼风险评估系统等信息化智能终端的操作演示。在法院文化区域,法治长廊、傣佤文化展示区、干警之家、党建园地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厅等项目让大家置身于浓厚的民族和法治文化氛围当中。此外,针对当地实际设立的傣语调解室、佤语调解室内,我们的少数民族双语法官正在认真倾听着群众的诉求,并熟练地运用着傣语和佤语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建设风格各有特色的少年法庭、家事法庭也引得大家驻足。
下午,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来到傣族村寨,旁听了一起土地纠纷案件调解过程。由于双方当事人分别系傣、汉族,语言不尽通且纠纷由来已久,为妥善化解矛盾切实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该案由傣族双语法官主持调解,傣族书记员负责翻译,并邀请到当事人所在村组老干部参与其中。情况介绍、观点阐述、法律释明,整个调解过程有条不紊,傣、汉双语的交替使用让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近距离感受了一次边关法院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日常操作。
基层党建作为本次视察的重点之一,耿马法院、石佛洞村和遮哈村芒团组的基层党建模式引起了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的广泛关注。耿马法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打造党建园地,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时刻牢记法律人的初心,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始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在石佛洞村村委会,从党旗雕塑到国旗台,从“讲习亭”到村史室,处处布置着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照、中国共产党党史、讲习制度、村规民约等,这里既是村民们农闲时休息的地方,更是村里组织开展知党恩感党恩的教育平台。在村史室里,记录着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边疆耿马佤山村寨旧貌换新颜,阿佤人正迈步在幸福小康路的一幕幕画卷。在芒团组,以党建文化长廊、村史感恩室等组成的党建“红色园”与文化传承区、生态产业区互为一体,通过弘扬“三种文化”、发展“三大产业”、打造“三个基地”,真正实现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听着村寨老乡们在拉家常中透出的对能够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在这么一个祖国边陲小小的山村里,这里的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时代主题。
一路走来,随着历史、人文、法治的相互交融,边关风土和边关法院不断散发出独特魅力。视察调研过程中,代表委员、特约监督员对耿马法院以法院工作促进民族地方法治建设,用法治维护地方民族团结的各项工作和具体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希望耿马法院继续守牢初心,担好使命,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力促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